

傳說在幾千年以前,
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
人間受盡炎熱的煎熬,
當時的堯帝就命令后羿去和太陽交涉,
誰知十個太陽各不相讓,
后羿忍無可忍就用弓箭射下了九個太陽,
受到了人間的熱烈歌頌。
但是身為十個太陽父親的天帝卻極為震怒,
馬上下令不准后羿夫婦重回天庭,
后羿的妻子嫦娥因為不能重回天庭就怪罪后羿,
后羿認為妻子無理取鬧就離開了她,
誰知嫦娥卻偷吃了可以長生不老而且可以飛天的仙藥,
等后羿發覺時,嫦娥已經奔向了月球,
天帝一怒之下就把她變成了兔子,
讓她在月亮的廣寒宮為天帝搗藥。
月宮除了搗藥的玉兔之外,
還有一個吳剛,
他本來是個樵夫,
可是由於醉心於修仙而疏忽了砍柴的工作,
天帝生氣之餘,就把吳剛罰禁在月宮,
命令他天天砍伐一株桂樹,
誰知道這株桂樹砍下去之後,又會馬上長好,
吳剛就這樣永不停息的在砍樹,
這就是吳剛伐桂的故事。
(參考惠西成、石子編【中國民俗大觀】,漢欣文化事業公司)
※復活節是那一天呢?
復活節是在每年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禮拜天。
所以,每年的日期都不一樣,像2003年的復活節就是4月20日,2004年的復活節是4月11日,2005年的復活節則是3月27日,而2006年的復活節則是4月16日,以此類推。
復活節的前兩天,就是受難日,往往信徒會帶著肅穆的心情,記念耶穌爲世人的罪釘在十字架上而死。
很多人都知道耶誕節是慶祝耶穌降生的日子,會有禮物、慶典和歡樂。然而,卻很少人曉得什麽是復活節?甚至有人會問:復活節到底該開心呢?還是要憂傷呢?看看這個故事,就知道爲什麽要過復活節啦!
上帝的兒子耶穌降生在馬槽裏,之後就像別的孩子一樣成長。當祂三十歲的時候,挑選了十二個學生,開始傳道工作。三年半中,祂醫病、傳道、趕鬼,幫助各樣有需要的人,將天國的道理說給人聽。一直到上帝所安排的時候到了,耶穌就被自己的門徒出賣、被官兵捉拿、被無理審問、還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被放在墳墓裏。
耶穌的死,讓許多曾經跟隨祂的人非常憂傷、絕望。他們所愛、所盼望的拯救者居然死了,而且死得如此悲慘。他們的希望破滅了。他們忘記耶穌曾說過:祂死後第三天要復活。
在第三天清晨,有一群愛耶穌的婦女帶著香膏到墳墓邊。他們在那裏找不到耶穌的屍體,卻遇見了天使。天使告訴他們:「祂不在這裏,照祂所說的,已經復活了!」
耶穌復活之後,和愛祂的人共處了四十天,和他們談論天國的事,之後才升到天上。有一次,耶穌甚至出現在五百多人聚集的場合中。因此,祂的復活是證據確鑿的事實。
耶穌雖然像犯人一樣被釘十字架,祂死並不是因爲祂有罪,而是要按上帝的計劃替世人贖罪。現在祂從死裏復活,表示祂爲我們贖罪成功。任何人只要信靠祂、向祂認罪,就可得上帝赦免。
而耶穌的復活,代表祂勝過了死亡,所以凡是信靠祂的人,都有永生,就是可以永遠和耶穌在一起。因爲,耶穌現在仍然活著,所以祂聽得見我們向祂的禱告,會看顧我們每天的生活,賜力量給我們,讓每一天都充滿了希望。
所以,復活節,是慶賀耶穌爲我們復活,而且現在仍然活著,天天與我們在一起!
百合花
百合花象徵神聖與純潔 。人們喜愛以在春天、復活節左右盛開的百合花來代表耶穌基督的聖潔。而形狀像隻喇叭的百合花,也像是正大聲宣揚耶穌基督復活的好消息。
復活彩蛋
蛋,象徵新生命。堅硬的蛋殼無法限制裡面正在孕育的新生命。
耶穌基督為了我們的罪而釘死在十字架上,葬在墳墓裡,但墳墓無法關住祂。祂第三天復活了,使凡相信祂的人,因此而得到新的生命。蛋,便成為復活節常用的象徵物之一。
復活節那天,有許多人會將煮熟的蛋用顏料畫上與復活節相關的圖案。例如:十字架、釘子、百合花、兔子等等,裝飾的五彩繽紛。然後互相交換,提醒耶穌的復活。也有人喜歡玩尋找彩蛋的遊戲,大人先將彩蛋藏在花園草叢中,讓小朋友們去找。找到彩蛋的人,就要說出蛋上圖案的意義。比如說,十字架是耶穌為我們死在十字架上,釘子則是提醒我們耶穌基督被釘子釘在十字架上。
復活兔(邦尼兔)
依據歐洲古老的傳說,野兔是一種終日不閉眼的動物,它們能在黑夜裡,觀看四周其它的動物,因此,野兔就代表著那黑夜中一輪皎潔的明月。再加上復活節日子的計算是以春天月圓為基準於是就將春天繁殖力強的野兔視為復活節的一個象徵。這習俗傳入美國後,美國人還為兔子取了一個可愛的名字,叫牠復活節的邦尼兔呢!
資料來源: http://www.lutheranmedia.org.tw/Festival/easter.htm
喬治‧佛來德萊克‧韓德爾
George Frederick Handel
(1685-1759)
和巴哈同年出生,而且相差不到一個月的韓德爾,2月23日 出生在德國中部的哈勒(Halle)。他從小便顯露出音樂的才華,但是他父親卻認為音樂是最低級的職業,從小便禁止他學習音樂,想依照自己的意思把小韓德爾培養成律師。可是當年幼的小韓德爾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發現閣樓有架古鋼琴後,便不顧父親的反對每天深夜偷偷溜到閣樓去練習。
1694年,也就是他9歲時,開始正式與作曲家也是當時聖母教堂管風琴師F.W. Zachow學習管風琴及主要樂器的演奏法和作曲。而他11歲時,就可以代替老師出任務了呢!目前留下他最早的作品也就是為兩隻雙簧管(Oboe)和數字低音(Basso Continuo)所寫的六首奏鳴曲,那時是1696年。
1702年他成為Halle大教堂的管風琴師,同時也為教會譜寫每個星期天要用的彌撒曲。不久,他移到當時的歌劇之都漢堡定居,他到歌劇院的管弦樂團擔任小提琴手,除了賺取生活費之外,還努力學習歌劇作曲,1705年他便發表了兩齣歌劇。1706年他離開漢堡到義大利去,這段時間剛好是羅馬教皇禁止歌劇演出,而在盛行教會音樂的時期,可是影響韓德爾最多的還是威尼斯的歌劇及史卡拉第(Alessendro & Domenico Scarlatti)父子與柯賴里(Arcangelo Corelli)的音樂。
1790年底他在威尼斯發表了他的首部義大利歌劇「Agrippina」之後,大獲成功,因此他在歐洲音樂界一舉成名。1717年他譜寫有名的「水上音樂」(Water Music),這首曲子深受當時喬治一世的喜愛。1717年他成立皇家音樂學會,曾到各處去尋找歌劇歌手,在一次特別的機會但因一日之差,而失去與巴哈見面的機會。在這段期間他不眠不休地為工作忙碌,婚姻也一直無法確定,後來他受聘為英國宮廷教堂樂長,一生都一直過著獨居生活。他在倫敦期間譜寫了大約40齣歌劇,1741年他只花了24天便譜出神劇「彌賽亞」(Missiah)。在愛爾蘭首都都柏林首演,大受好評。1749年為了慶祝和平而作的「煙火音樂」(Music for theRoyal Fireworks)是他晚年的傑作。
韓德爾因眼疾,於1759年4月14日 去世,享年74歲。
「芭蕾舞曲之王──柴可夫斯基」
彼得‧伊利特希‧柴可夫斯基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
柴可夫斯基,俄國人。柴可夫斯基從小就好奇又敏感,對音樂尤其充滿熱忱。
三歲生日時,父親送他一個音樂盒當禮物,音樂盒的優美音樂深深吸引柴可夫斯基,當他知道那是莫札特的作品時,心中非常嚮往學習音樂的生活,立志要當音樂家。四歲那年,有機會聽到母親彈奏鋼琴、演唱歌曲,深深愛上優美動聽的琴聲和歌聲,便要求母親敎導他。母親敎他兩年之後,覺得自己無法讓兒子更進步了,於是請了一位專業的鋼琴老師來指導柴可夫斯基。除了音樂之外,柴可夫斯基也很喜歡看書,尤其是安徒生的童話故事,充滿想像力,深深吸引柴可夫斯基。
有一天,姑丈來家裡吃飯,餐後姑丈彈奏了幾首鋼琴樂曲,精湛的技巧讓柴可夫斯基非常欣賞,要求姑丈教導他彈奏鋼琴。剛好姑丈的樂團在附近停留,因此那一段期間,柴可夫斯基就跟著姑丈學琴。幾年之後,因為父親工作的關係,他們全家人搬到聖彼得堡定居;在父親的安排下,柴可夫斯基進入法律學校就讀,畢業之後,柴可夫斯基勉為其難的在司法機關擔任書記官的工作,但是他對這份工作一點興趣都沒有。忍受了一段時間,柴可夫斯基再也不想做這種枯燥乏味的工作了,於是鼓起勇氣向父親坦白,終於取得父親的諒解,可以追求自己的理想。
柴可夫斯基去拜訪當時俄國最有名的音樂家魯賓斯坦,請求向他學習音樂;魯賓斯坦同意收柴可夫斯基為學生,要他到音樂學院來,教導他「對位變奏曲」…等各種音樂技能。
1865年,柴可夫斯基畢業時,柴可夫斯基因為成績優異,贏得銀質獎章,並在魯賓斯坦的推薦下,到莫斯科音樂學院擔任和聲教授。
1866年開始,柴可夫斯基在莫斯科音樂學院擔任教授長達十一年之久,也創作許多著名的歌劇,像是「羅密歐與茱麗葉」、「命運」、「鐵匠瓦庫拉」……等。
有一天,他收到梅克夫人的信,說她願意每年默默的贊助柴可夫斯基六千盧布,讓柴可夫斯基不必為了金錢煩惱,可以無後顧之憂的專心創作。他作出「天鵝湖」時,得到廣大群眾的熱烈迴響,成為相當受歡迎的熱門曲子,後來還成為相當知名的芭蕾舞曲。
1877年,柴可夫斯基辭去教職,專心從事創作,對自己要求更高。他對「羅密歐與茱麗葉」修改至少三次;又創作出許多偉大的不朽名作,像是「睡美人」、「黑桃夫人」……等膾炙人口的作品。
他覺得自己好像愛上只有書信往來的梅克夫人,心底感到很痛苦;有一天,一位愛慕他的女學生寫信來示意,柴可夫斯基就跟她閃電結婚。但是兩人婚姻生活並不快樂,因此又閃電分手。感情生活不順遂,讓柴可夫斯基陷入痛苦的深淵,差一點想要尋死;在他投河之際,耳邊突然有音樂響起,讓他猛然覺醒,匆忙跑上岸,寫下「第六號交響曲」的初稿。
1878年,他到歐洲各國巡迴演出,深受好評,聲譽隨之升高;他將熱愛祖國的心融入音樂中,又添加俄羅斯、阿拉伯、中國的音樂特色,創作出「胡桃鉗組曲」,成為他的最佳代表作之一。
在他心中,一直惦記著梅克夫人,為情所困的柴可夫斯基又想起「第六號交響曲」,於是繼續創作這首曲子。當他完成之後,想藉著這首曲子表達出自己的悲劇、俄國的悲劇,於是將曲子命名為「悲劇」,但是一直覺得名字怪怪的。後來跟弟弟談起這件事,弟弟建議他,取名為「悲愴交響曲」,便從此定名。
1893年,柴可夫斯基在聖彼得堡親自指揮樂團演奏這首「悲愴交響曲」;音樂會結束之後,他和工作夥伴一起喝酒慶功。第二天,柴可夫斯基身體不適,沒進食,只喝一杯生水;不料竟感染霍亂,過沒幾天,柴可夫斯基就停止心跳去世了。
如有侵犯版權請來信告知,我會馬上刪除 ! 謝謝 ! 資料來源及引用如下
引用 : http://www.wretch.cc/blog/pc2052yeh/12961937
沃夫根.阿瑪迪斯.莫札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
沃夫根.阿瑪迪斯.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被認為是18世紀末最偉大的音樂家。 1756年1月27日 莫札特出生於奧地利薩爾茲堡(Salzburg, Austria)。他的父親是任職於大主教手下的小提琴手,曾寫下一首「玩具交響曲」,而且還在小莫札特出生那年出版了一本有關小提琴演奏法的教科書。但當他發現的天份,即放棄一切專心地教育他的小孩,並且帶著他到處旅行。因此莫札特小時候大半的時間都在旅行及演奏渡過。也因為這樣,他得以很廣泛地接觸到當時歐洲各地不同的音樂,所以這些都成為他作曲的最大資源。
「音樂神童」小莫札特有著一對敏感的耳朵,能分辨出每一個音來。但是據史料記載,他不太喜歡小喇叭的尖銳。據說他父親為了要讓他喜歡這個樂器,特別請他的一位好友到家裡吹給他聽,不料才吹出第一個音,小莫札特的臉色便立刻發青,而且倒在床上發抖。不 管這件軼事之真實性有多少,莫札特確實是沒有為小喇叭作出多少作品。
在他旅行演奏的途中也常有一些很特別的事發生。有一次,有位國王對小莫札特音樂方面的天份頗有所聞,就對他提出一個要求:「請他以絨布蓋著琴鍵演奏。」結果小莫札特當然是「不負眾望」很流暢地彈奏出美妙的樂曲。還有一次他在羅馬的教堂聽到一首 九聲部的「慈悲經」後,就將音樂背起來,回到旅館時,將樂譜全部抄錄下來。到了第二個禮拜,莫札特將這些譜夾帶在帽子裡,再到教堂去聆聽此曲,結果只發現少部份的錯誤而已。因為當時教會是嚴禁抄寫樂譜的,這件事傳開之後,羅馬人便要求他公開在一個音樂會場合中唱唱看,結果莫札特流利而且非常正確的唱出,使眾人都嚇一跳。
他的作品相當多,大家耳熟能詳,包括:歌劇「魔笛」、「費加洛婚禮」、「唐喬望尼」...「哈夫納交響曲」(Haffner)、「邱比特交響曲」(Jupiter)、「布拉格交響曲」(Prague) ...以及非常多的鋼琴、室內樂、協奏曲作品。莫札特在1791年12月5日 去世於維也納。享年35歲。
如有侵犯版權請來信告知,我會馬上刪除 ! 謝謝 !資料來源及引用如下
引用 : http://www.wretch.cc/blog/cuteabus/6094139
法蘭茲.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
李斯特於1811年出生於匈牙利,自幼學習音樂,並嶄露了過人的音樂天份。在九歲的一場音樂會中,受到貴族們的賞識及贈與六年的學費,因此父親就帶著全家遷往維也納,讓李斯特有機會向更多音樂家(徹爾尼、沙里埃)等學習,奠定了他更深厚的音樂根基。
李斯特是十九世紀中一個偉大的作曲家、鋼琴家和音樂評論家,尤其在鋼琴的演奏技巧上更是無人能敵。在鋼琴創作上,他視鋼琴為一個樂團,寫作了數十首技巧艱深華麗的作品,充分的表現了熱情奔放的風格。他在音樂史上最大的貢獻是為管絃樂豎立了新的樣式、為作曲的技巧開展了新的道路及首創「交響詩」題材。所謂交響詩是一種單一樂章的管絃樂曲,表達某種詩的意念的標題音樂。他的代表作品有鋼琴曲《十五首匈牙利狂想曲》、幻想交響曲、兩首鋼琴協奏曲《降E大調第一號》、《A大調第二號》和多首交響詩等,一一都流露出了他深度的內涵和崇高的藝術境界。
約翰.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
布拉姆斯誕生於德國漢堡一個清寒的音樂家庭中,父親是市立歌劇院的樂手,因此從小就在父親的啟蒙下學習音樂。他是一位生性拘謹、內斂、厚實具嚴肅的音樂家,不喜社交,也討厭戲劇性的誇張。因此不曾寫作過歌劇和標題音樂,反而致力於追求古典精神的「絕對音樂」形式,同時也採用浪漫派的詩情與幻想,因而開啟了十九世紀後半的新古典主義樂風。
布拉姆斯被喻為古典的最後光芒,和巴哈及貝多芬並稱為德國的三 B。在他二十歲(1853)那一年,經由小提琴家姚阿幸的介紹,結識了舒曼夫婦,並透過舒曼在《新音樂雜誌》中所撰寫的「新的道路」將他介紹給世人認識,也因而和舒曼夫婦有了深厚的友誼,同時也是日後影響布拉姆斯的精神生活和創作的重要因素。
他的作品有 c小調第一號交響曲、大學慶典序曲、合唱作品《女低音狂想曲》、歌曲《永恆的愛》、鋼琴曲《巴加尼尼主題變奏曲》等。
安東.德弗乍克Anton Dvorak
(1841~1904)
德弗乍克於1841年出生在捷克,是波希米亞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捷克人天生就熱愛音樂,因此自他幼年起就接觸了許多故鄉音樂,並且學習小提琴,這些影響都反應在他日後的創作中。
德弗乍克一直到他三十二歲時,作曲才華才受到賞識,並在日後得到布拉姆斯的推薦,獲得奧國政府的年金,逐漸在樂壇出名。德弗乍克的特長充分的在器樂曲上發揮出來,兼備了後期浪漫樂派的華麗風格和堅實的作曲手法,而且充分的取用波希米亞的民謠,由於它具有純樸、善良、誠摯且喜愛孤獨的個性,因此他的作品中不僅反映出此性格,還洋溢著強烈的民族之愛。他的作品除了最著名的第五交響曲《新世界》,還有許多管絃樂、室內樂、鋼琴曲、序曲及聲樂作品。
莫里斯.拉威爾Maurice Ravel
(1875~1937 )
拉威爾於1875年誕生於法國西南邊境,接近西班牙國境的雪布爾,其母親是西班牙人,因此日後他的作品裡也充滿了西班牙的色彩。
拉威爾自十一歲起學習鋼琴與和聲,在音樂院共學習了十一年,受德布西、佛瑞、薩替的影響較深,同時又學習林姆司基.高沙可夫等俄國近代音樂的技巧,所創作的音樂精緻但雄建。1889年九用在巴黎所舉行的世界博覽會,讓他見識了來自世界各國的音樂,同時也激發了他對其他民族音樂的興趣。1928年到美國旅行,聽到黑人的爵士樂後,使用爵士樂的創作手法作曲。他的技巧是多方面的,而且極富創意,因此,常被譏為「不可解」,但那堅實的結構與優美的情調是法樂壇的驕傲。
他的代表作品有:西班牙狂想曲、組曲《鵝媽媽》、《庫普蘭之墓》、鋼琴曲《加巴斯之夜》、《死公主的孔雀舞曲》、《水的嬉戲》、歌曲《三首希伯來之歌》等。
羅伯特.舒曼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
(1810~1856)
舒曼於1810年出生於德國薩克森的次維考的一個書商家庭中,從小就在私立學校中接受教育,並常閱讀父親書店中的文學作品,因而養成了他良好的教養和詩人的氣質,也孕育了他日後在浪漫樂派中的卓越表現。
舒曼不僅是一位作曲家,還是一位評論家和文學家。平日除了作曲外,也透過他所創辦的『新音樂雜誌』,利用樂評力量,將當時處於低迷的樂壇振興起來;另一方面,也藉由此雜誌提攜了蕭邦和布拉姆斯等音樂家的音樂創作。他和愛妻克拉拉.維克的浪漫愛情,是音樂史上動人的一個樂章。舒曼在音樂上的創作,多由琴藝精湛的愛妻演奏,向世人發表,不論在家庭或是藝術,上克拉拉都是舒曼最理想的伴侶。他的代表作品有:鋼琴曲<蝴蝶>、<交響練習曲>、<狂歡節>、<兒時情景>,聯篇歌曲<女人的愛與生命>、<詩人之戀>,獨唱曲<月夜>、<兩個擲彈兵>,歌劇<日諾維瓦>,降 E調第三交響曲<萊茵>和d小調交響曲等名作,由於他掙脫了古典樣式的束縛,以敏銳的感受性充分的流露出自由奔放的熱情,使他的作品充滿了嶄新的色彩和優美的旋律。
弗雷德里克.弗朗希澤克.蕭邦
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
(1810~1849)
蕭邦於1810年誕生於波蘭,從小就表現出過人的音樂天份,是一位世人所公認的鋼琴家,享有『鋼琴詩人』的美名。
蕭邦自幼成長的波蘭是一個有著強烈民族色彩的國家,因此在他的作品中,他大量採用了波蘭民間的音樂素材和民族舞蹈的節奏,應用於他的創作中(如波蘭舞曲和馬祖卡舞曲);而後半生居住的巴黎,一直都是歐洲政治、經濟、文化和藝術的中心,因此他所接觸的人、事、物,所處的環境,和一場與女作家喬治.桑的愛情故事,都激發了他的創作熱情。
他的作品有馬祖卡舞曲、波蘭舞曲、圓舞曲、練習曲、詼諧曲、事曲、即興曲、幻想曲等鋼琴曲,及十七首波蘭歌曲、鋼琴三重奏和大提琴曲。
富朗茲.彼得.舒伯特
Franz Peter Schubert
(1797~1828)
舒伯特於1797年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的一個平凡的家庭中,但由於他的父親和兩位哥哥都喜歡音樂,因此從小就有學習音樂的機會,除了練習鋼琴和小提琴,自九歲起還在村裡的教堂學習唱歌和風琴,奠定了他日後學習音樂的興趣和基礎。
由於他溫和友善、易於與人相處的個性,受到了很多朋友們的喜愛,因此反映在他的音樂裡,表現出來的是一種充滿著人性的作品,真實的流露了其心靈感受。在他的音樂中充滿了豐富的和聲變化,其作品有大約有一半(六百五十曲)是藝術歌曲,包括了:紡車肪的葛麗卿、魔王、野玫瑰、流浪者的夜歌、鱒魚、音樂頌、死與少女、天鵝之歌、連篇歌曲<美麗的磨訪少女>和<冬之旅>等,廣受大家的喜愛因此獲得了『歌曲之王』的美名。其它器樂作品則有鱒魚五重奏、鋼琴幻想曲、鋼琴聯彈曲《軍隊進行曲》及未完成交響曲。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於1770年出生於德國西部萊茵河旁的波昂,是一位代表古典樂派的結束及浪漫樂派的時代巨人。
在貝多芬偉大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雖然它也接受既定的古典的各種形式,但對於音樂主題的發展常常有創新之舉;在旋律的處理方面亦把他心靈深處最原始的感動完整的傳達出來;在和聲的運用方面也常有驚人的效果;在晚期的作品中頻凡的使用當時大家已不常用的對位手法;在交響曲中加入合唱等,都一一顯示了他獨樹一幟的風格和超凡的音樂才能。
貝多芬不僅是一位卓越的鋼琴家,亦留下了豐富的音樂創作遺產,其代表作品包括了:九首交響曲、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莊嚴彌撒曲、歌劇<費黛里奧>、愛格蒙序曲、協奏曲和其他管絃樂作品,直到今日都仍是音樂會上常被演奏的曲目,足以證明其音樂對人類影響之大,因此被尊稱為「樂聖」。
安東尼奧.韋瓦第Antonio Vivaldi
(1678~1741)
韋瓦第於1678年生於義大利威尼斯的卡斯特洛(Castello),是巴洛克時期最有創造力的多產作曲家之一。當時的威尼斯教堂林立,是一個音樂繚繞的城市,因此這樣的環境造就了韋瓦第在音樂上的創作;且他的父親是一個小提琴手,而韋瓦第也繼承了其父親的音樂天賦。
慈善孤兒院在威尼斯慈善機構中頗負盛名,專門收容孤女,並專以音樂教育,韋瓦第將他生命中的四十年奉獻在此。他在世時以歌劇、神劇和奏鳴曲最為有名,但現在一般所接觸到的卻是他的器樂曲,尤以協奏曲最重要(影響了日後巴哈的創作),多半是為一至四支小提琴所寫的,並沿用三個樂章的方式,以豐富的思維將協奏曲的風格帶入了嶄新的領域,最著名的就是一組包含四個協奏曲的《四季》。
約翰.塞巴斯坦.巴赫(巴哈)
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巴赫(巴哈)於1685年出生於德國的音樂家庭中,在該地區其家族享有極高的音樂聲譽。在他的家族中曾經誕生過數十個音樂家,不僅他的父親、祖父、曾祖父等也都是音樂家。因此在那樣的環境中,巴赫(巴哈)亦是從小就得以學習音樂,並在音樂的薰陶下長大。
巴赫(巴哈)被喻為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一生都任職於德國的教堂和宮廷,由於時代和環境的侷限,使他和宗教音樂的創作結下了不解之緣,而留下了很多偉大的作品。他不僅是集巴洛克以音樂之大成,更成為後世音樂發展的啟迪者,因此有「音樂之父」的美譽。他的音樂在結構上十分嚴謹完整,比例對稱而均衡,亦有華美的裝飾及對於對位法有純熟的運用,再再都顯示了巴洛克音樂的風格。
他一生所作之作品數量眾多,僅舉較具有代表性者如下:彌撒曲五首(以1738年的 b小調彌撒曲最著名)、聖母頌歌、受難曲五首、三百首教會清唱劇,風琴曲則有觸技曲、賦格曲、前奏曲,古鋼琴曲有觸技曲、奏鳴曲、法國組曲、英國組曲和平均率鋼琴曲集第一二冊等,直到今天都是不朽的名作。